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举办“包粽子、赛诗词、种信念”庆端午系列活动

时间:2018-06-18 点击数:

文字 图片

 

 “人民有信仰,国家有力量,民族才有希望”。值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一端午节来临之际,潍坊护理职业学院举办“包粽子、赛诗词、种信念”庆端午系列活动,以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育人方式,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“第一粒扣子”,活动共分“包粽子体验快乐、赛诗词感悟文化、种信念立鸿鹄之志”三个篇章。活动于6月16日落下帷幕,学院副院长王长智、党政办公室主任夏廷文、后勤服务处处长高成香、公共基础部主任郭兴华、思政部主任与学而国学会指导教师赵建及千余名学生参加。

上篇包粽子体验快乐。粽子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的一个象征符号,中国家庭总要吃上几个粽子才觉得是过了端午节,为了让同学们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包粽子的乐趣,6月14日在学校食堂举办“包粽子缝制香包”活动,同学们分工有序,浸糯米,洗粽叶,准备红枣馅料。随后,在王杰老师和学生付梅的讲解与指导下,大家跟着一起折叶、填米、放馅、绑绳,一遍遍地摸索,试图把粽子包的馅多、裹的严实。粽子入锅蒸煮后,同学们又开始用艾叶、薰衣草等香料为家人、老师和朋友缝制香包,古代香包有辟邪驱灾之意。对于这些不擅长“针线活”的同学们,第一次缝制香包可谓“过程繁琐”,让人为难,不过,同学们表现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决心,活动更增添了几份新意,同学们纷纷表示,暑假临近,要将香包带给家人送给老师,代表着对他们的美好祝愿。粽子蒸煮出锅后,夏廷文主任将粽子一一送到学生手中,大家兴奋地品尝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,传递着无限的快乐。

中篇赛诗词感悟文化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,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、更深沉、更持久的力量。6月15日“品诗词韵香、践医者仁心、拥抱新时代”主题文化活动暨首届诗词大会启动活动隆重举行,来自各校区的二百余名诗词爱好者走进赛场,品读经典共话诗情。在题目中特别融入了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相关诗句。“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”,宋代欧阳修的《渔家傲》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,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的灿烂景象。“东林精舍近,日暮空闻钟”,孟浩然的《晚泊浔阳望庐山》勾画了江山风景,抒发了倾慕高僧慧远、向往隐居胜地的隐逸情怀。比赛中通过“中华诗词、校史校情校况和十九大文件精神”的考查,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了解校情校况,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精华、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、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洗礼。最终,药学系17级中药1班王万鹏、口腔2班魏军、护理系17级军护2班(五年制)李良杰、高护18班崔汝琦、高护12班郑雨婷等32名同学进入复赛,在复赛中,他们将两两组成战队,再次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较量,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

下篇种信念立鸿鹄之志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“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,广大青年要立下鸿鹄之志,筑牢坚如磐石的信念”。6月15日,学院举办“学习新思想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”活动,邀请潍坊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勇教授作了题为《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》的宣讲报告,刘勇教授在报告中结合教育工作实际和师生思想实际,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理论渊源,强调了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需要把握的重点问题,提出了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”的具体实践要求,解读有理有据,论述深入浅出,为现场师生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学术和精神盛宴。通过“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”活动,师生们纷纷表示,通过专家紧贴实际、深入浅出的讲解,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,对于勇担新时代责任有了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。老师们表示,要切实将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,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最鲜亮的底色。同学们说,要勇于承担新时代赋予青年的责任和使命,时刻谨记总书记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,做新时代的奋斗者、践行者和引领者,以青春之我、奋斗之我,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,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。

整场活动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,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,大力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。通过开展“我们的节日之‘包粽子、赛诗词、种信念’”庆端午系列活动,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陶冶情操,丰富精神世界,坚定理想信念,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,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和人们生命的守护者。2018年,学院各部门将继续努力推进“四位一体”德育体系建设,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涵养优良的校风、教风和学风,建立民族传统节日专题教育制度,形成长效机制,实现德育工作的全时空覆盖。(通讯员:王杰、李衍鹏,党政办公室、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处、公共基础部)

 

潍坊护理职业学院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