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4日下午14:30-16:30,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在潍坊校区五号楼二楼多媒体教室(一)举办题为“《春江花月夜》四度空间”学术讲座。本次讲座由人文美育教研室刘子超老师主讲,部门潍坊校区全体教师以及相关师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本次学术讲座,刘老师先从大家熟知的千古名作《春江花月夜》讲起,引导学生背诵其中名段,然后介绍了其背景:《春江花月夜》是乐府歌词,《清商曲吴声歌》旧题,相传曲调创始于陈后主。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是他模写的乐府歌诗。随之引出本次学术活动的主题——其诗歌内在四重空间:抒情写意的情节结构;复杂曲折的情感结构;音尺和韵式构成的音律结构;意象化语言的内在结构。

刘老师认为本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并非直线,这就决定了诗歌色调与格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,这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,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。张若虚此诗就是以情绪的起承转合,来实现诗歌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,正是这古代歌行体诗的艺术结构规则让诗形成波澜和矛盾,形成高妙和精致起伏与张力。与此同时,刘老师还解读了诗歌的节奏。色调优美,音韵和谐,语言清新明丽,节奏活泼轻快,也是此诗在艺术上的特色。可以说诗人对韵式和节奏的选择,绝对不是随意为之,而是根据写作时心理与情感的需要,而精心选择、精心构制的。

最后,刘老师又把解读重心放到了诗歌意象层面。诗中的自然景色有多重转折,而自然风景实际上就是心情的符号,是诗人心理信息的一种代码。诗中多数意象都是以天上的“明月”和地上的“长江”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。
同学们在刘老师的循循善诱下,充分感受了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在诗的情节、诗的情感、诗的音律和诗的语言等方面的结构形态,品味着诗体在艺术结构上的独特性创制,体悟到情节和音律是诗的外在结构,情感和语言是诗的内在结构。真正的好诗,其内在、外在结构是一体化的存在。
本次讲座通过《春江花月夜》四度空间的深入挖掘,刘老师带领师生共同领略了这首千古名作的博大精深,此诗虽然不长,但是结构较为复杂,就像一颗多面体宝石,从不同方向看去都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彩,在座师生都深受启发。(马克思主义教研部 刘子超)